「好忙呀,好想轉工!」幾乎每天下午,都會聽到不少白領在談論上班有多繁忙、下午有多少會議、何時可以放假、打算出雙糧後辭職等。香港人生活繁忙,常常加班趕死線,感到壓力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若果你常常想辭職,感到無動力,甚至無故周身小毛病,便可能是情緒病的警號。
幾乎任何事都會帶來壓力,外國有不少研究指出,不論上班工作忙有壓力;失業時怕沒收入有壓力;久未放假有壓力,然而放假時也可能怕趕不及完成工作而有壓力。由此可見,壓力可說與我們共存,每當感到工作壓力大便轉工,其實只是逃避,並非適當的面對方法。適量的壓力可以成為推動力,提升工作效率和表現,然而若壓力過大,便可能會引起情緒病。當無故出現周身痛症、骨痛、頭痛、呼吸困難、心悸、肚瀉、便秘、腸胃不適、尿頻等症狀,在多番檢查也找不出病因時,便可能是身體的提示,意味著情緒已出現問題。若症狀持續兩星期或以上,同時感到缺乏動力、失眠、食欲下降等,更有機會已患上抑鬱症或焦慮症,應盡快尋求專業治療。
減壓也要「腦力」和「勞力」
不少人認為,面對壓力,只需要放假數天,躺在沙發上甚麼都不做,或看看電視,便可以減壓,其實這是一個謬誤。所謂「減壓」並非閒著沒事做,反而須付出勞力和腦力。所謂「勞力」,最好例子是做運動,因為須要高度集中,暫時把煩惱拋開。持續做運動半小時或以上,還可令腦部分泌一種「快樂荷爾蒙」安多芬,從而改善情緒。至於「腦力」,則是參與興趣班,例如砌模型、織毛公仔等,可以令你專心創作,忘卻憂慮。近年甚至有不少企業會於辦公時間舉辦義工活動或運動日,其實都是幫員工減壓,盼藉此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最終回饋公司。若果你暫時沒有任何特別嗜好,也可以試試每工作一小時便休息五至十分鐘;閒時多與親友聯繫,建立良好的人際網絡;或於午飯時拋開工作,跟同事閒話家常,都可以減去不必要的壓力。
治療三周可改善
很多人即使察覺有情緒問題,也不願踏出第一步去求診,怕會被「標籤」,結果令壓力日積越累,病況愈來愈嚴重,其實情緒病跟一般傷風感冒一樣,須要適當的治療。藥物方面,近年推出了不少新藥,可以減少疲累和依賴。一般而言在使用適當藥物治療三周至數月後,症狀應已有改善。無論你的職位、職業為何,都一定會有壓力,因此我們應學會面對壓力,找出適合自己的紓解方法,以減低患上情緒病的機會。
圖:Shutterstock
以上文章刊於《招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