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名家分享

【物理自療】鼠蹊究竟是甚麼?

2018俄羅斯世界盃上星期正式開鑼,一如既往,我們會聽到很多消息,關於球員在操練或熱身賽時不幸受傷,導致要帶傷上陣,甚至錯過決賽周的比賽,足球常見的傷患除了韌帶受傷、腳腕扭傷外,相信有看開足球的讀者都會聽過鼠蹊受傷,但是鼠蹊是甚麼位置?受傷後有甚麼注意的地方呢?

鼠蹊的位置

鼠蹊又稱之為腹股溝,位置大概是大腿內側靠近盆骨的位置,即是「大脾罅」的部分,從解剖學的角度,它涉及的範圍廣,包括內收肌群、髂腰肌肌腱、恥骨韌帶、髂股韌帶 ( 即是近著髖關節和盆骨之間的軟組織 ) 等,當大腿內側受傷,一般都被簡稱為鼠蹊受傷。

足球是常見導致鼠蹊受傷的運動,因為運動過程中,涉及很多拉扯動作,例如不停轉向加速奔跑、奔跑時要額外發力向前射球、防守時球員需要提高及打開腿部攔截皮球,這些都有可能因用力過度或過份拉扯而受傷;一般來說,球員拉傷後會感到撕裂的感覺,難以再發力做上述動作,情況嚴重可能連步行都有困難,所以受傷後的球員大多都不能繼續比賽。

因此,受傷後的處理尤其重要,急性期要盡量休息,不要勉強進行訓練或運動;當消炎止痛後,可透過物理治療的超聲波、電療及手法治療,幫助放鬆受傷的肌肉,增加血液循環,最後亦要配合不同伸展動作,例如髂腰肌伸展、內收肌群伸展等,改善腹股溝周邊肌肉的柔韌度,防止再次受傷。康復期方面,須視乎情況,輕微拉傷大約休息兩至三個星期,嚴重可能需要花兩至三個月才能完全康復。

如果你發覺腿部發力時,大腿內側靠近盆骨位置不適,可能有機會是鼠蹊受傷,但是除了運動創傷外,小腸氣或者淋巴發炎都有可能引致腹肢溝疼痛,如有任何詢問,應向專業人士或物理治療師查詢。

下一次將分享更多關於痛症和體適能的資訊,不要錯過。

 

﹙物理自療 —— 第220期﹚

 


以上文章刊於《招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