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僱主多對求職者的空窗期充滿懷疑,但求職者只要準備充足,正面回應,就能從容面對僱主的追問。
在國外,不少朋友都會暫離職場,給予自己一個長假期,來一個深度旅行或休息,以豐富自己、平衡生活;而在香港,在職人士可能是為了照顧小孩或家人、工作太累太悶、人際關係太複雜,才會半自願地選擇暫離,當作給自己一個假期,重整旗鼓。縱然同樣是暫離,但由於文化差異或心態不同,在香港要放這個假時要調整心態,預備日後重回職場時,面對僱主的好奇目光。
為工作空窗期增值
不少僱主可能對應徵者工作的「空窗期」感到疑惑,懷疑他們所謂放假的原因其實是找不到工作,又或是應徵者有某些個人問題,也正因如此,半自願離職的朋友會感到不安,而非如在外國般感到理所當然。
就以本人為例,在履歷表上,便有兩次八個月至一年的「空窗期」,每當面試時,僱主總會問及有關情況,有些僱主會以較有禮貌和好奇的態度提問,如「梁小姐,你曾試過兩次沒有工作接近一年,有甚麼事發生嗎?」有些僱主更直接說:「你為甚麼不工作?」、「真的有需要不工作一年來進修嗎?」、「你們這些年輕人就是這樣,不喜歡就不做!」
面對這些提問,即使已預備好答案,感覺也會怯怯的,就像被捉錯處,信心也會下降,只希望快快答完便算,不希望再被追問下去。後來,我調整心態,將暫離職場看成為自願的選擇,並樂於分享暫離職場對個人長成的得,就能從容面對僱主的追問。如你也擔憂不知如何解釋「空窗期」,可先準備下列問題的答案:
•在這段期間,我對自己職業選擇有沒有更深刻的了解,往後又如何實踐?
•在這段期間,我如何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而這些自我管理的技巧,又如何可以應用到將來的工作上?
•我如何在這段時間保持自己與工作環境接軌?
簡單而言,如果我們可以正面地面對自己的「暫離」,自信地表達當中的得,以及其與工作的關係,僱主也會較容易明白你的選擇。
圖:Shutterstock
以上文章刊於《招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