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對話目的,同一個話題,同一個對象,為何有人會講得滔滔不絕,對方又深感認同;有人卻彷彿對牛彈琴,總是格格不入,無法把訊息傳達?
別忘了量身剪裁
我教口才班時與學生玩了一個遊戲。我拿著一部智能電話,然後要他們向不同對象推銷這個產品。以下是大家的答案:
- 向老人家:「各位哥哥姐姐,這部電話是可以用來看電視節目的,而且可以即時與遠方親友聯絡,還可以看到他們的樣子啊!」
- 向中學生:「同學們,現在隨時隨地都可以查字典、做Research,用手提電話上網搜尋一下都可以了!」
- 向家庭主婦:「各位,足不出戶都可以做超能太太和超能媽咪!用手機上網就可以找食譜,又可以知道世界大事,還可以緊貼潮流!」
- 向行政人員:「成功人士背後都有強大後盾,你是否需要可以助你日理萬機、整理工作記錄,又可以瞬間即達連繫四方八面的流動工具?」
所有同學都做得好好。但當大家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都能把這套「度身訂造、量身剪裁」的理念派上用場,大家都笑了!原來我們都忘記了,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都「一本通書看到老」,沒有根據溝通對象的背景、年紀、性別、教育水平甚至宗教信仰而調節說話內容。小則使對方乏味,大則失掉商機。也許我們都在不知不覺間向和尚賣梳、向回教徒賣豬肉。
用心替對方設想
在「量身剪裁」之上還有更高境界,就是「真心交流」。平時我們與別人溝通,是否只是「好來好去」說些大方得體、冠冕堂皇的美言?還是掏出真心,為對方送上推衾送暖的話?我曾聽過一位地產公司的高層說,公司內的最佳銷售員大多是媽媽和主婦。為何Auntie輩比碩士生或專業人員更厲害、更能打動別人?原因很簡單,因為她們習慣了關心子女,凡事都從對方的處境出發,讓對方感到貼心關懷,因而打開了彼此之間的溝通之門。
口才並非高不可攀的艱深學問,優秀例子俯拾皆是。只要我們願意多替別人想,多從對方的角度出發,自然明白當中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