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名家分享

【社交媒體大世界】 後真相年代的假新聞

近來社交媒體上流傳着兩則假新聞:第一則是某親建制媒體報道指,「佔領華爾街元兇」曾經被判囚13年,以質疑九子案判刑過輕,事後獲證實該男子其實獲判無罪釋放。第二則同樣來自該媒體集團,指收到來自泛民的WhatsApp訊息,泛民派錢請人參加遊行。結果被揭發該訊息是假的,該媒體立即將這兩篇報道下架。

做傳媒,引述錯誤消息其實是無可避免。但問題是,該媒體是否知道這兩則是假新聞?還是明知是假,卻刻意散播,以達成某些報道以外的目的?答案,相信各位讀者必定心中有數。

在現今社交媒體世界,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言論,對社會輿論有一定影響力。然而每個人有各自的說法,當資訊流量太多,資訊的真假已甚難確認了。Facebook及Google等平台,早已推出新聞來源認證等功能,以杜絕假新聞,但我卻認為無法解决問題。因為假新聞的出現,除了有傳媒機構為始作俑者外,更大的成因,是來自讀者本身。

讀者去相信、去分享,才是令這些假新聞充斥社交媒體的最大元兇。

學術一點地說,我們目前身處在「後真相 ( Post-True )」年代。這個於2016年獲《牛津英語詞典》選定為「年度詞彙」的字詞,意指身處在資訊泛濫年代的我們,再也不重視事件的真實性,而只按自己相信、或只對自己有利的角度,去理解一件事情。

我們讀新聞的,都知道每件事均有多元面貌,新聞報道,只是整件事當中的其中一個片面,每個人報道的角度不同,就可能會說出幾乎是互相矛盾的報道。這就是所謂的「矛盾真相」。

套用到假新聞的問題上,為甚麼有人會相信遊行人士有收錢呢?結論是他們選擇相信這個說法,那管這宗消息並未求證,甚至完全是虛假。而在危機管理上,也的確有人會建議發放大量虛假甚至荒謬的消息,來淡化負面消息,反正在我們現今的社會,再不合理的消息都會有人選擇去相信。

回應上文,既然假新聞問題出自讀者身上;那麼,靠管制資訊來源去杜絕假新聞,自然是牛頭不搭馬嘴,阻止不了。

假新聞,環顧世界諸國均深感頭痛,偏偏香港政府卻樂在其中。就好像上月28日舉行的「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遊行」,身在人群當中者,都知遊行人數絕不只警方公布的22,800人。又例如明明台灣早已講明,不會接受在引渡條例通過的情況下,引渡謀案殺兇手陳同佳返台;但林鄭、李家超等仍然以此為借口,講到通過引導條例是勢在必行。當政府都愛發放假消息,像文首那類建制網媒自然水漲船高,繼續炮製假新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