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名家分享

【社交媒體大世界】 反送中大遊行後記

執筆時剛參加「六•九反送中大遊行」,印象猶新。記得當日一面走在街上,一面看着社交媒體,其中一個原因是接收最新資訊,當然亦不少得與其他分佔隊伍各處的朋友互動。雖然人太多看不到對方,但感覺仍像大家共同參與一樣。

遊行完,回到家,朋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看法。但問題漸漸浮現:第一,是到底應否贊同遊行完結後,部分示威者的升級行動。第二個,是當政府於深夜發表聲明,表示《逃犯條例》修訂會如期在6月12日提交立法會,坊間開始蘊釀將行動升級,但到底要如何升級?升級到那個層次?由誰人做決定?

我想很多人都會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根源,是沒有所謂「大台」。但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即使有「大台」,亦未必能令所有人信服。上次佔中之所以失敗,其中一個論點就是各路人馬都認為自己是大台,不願聽其他人命令,結果由團結變成分裂,被人瓦解了。

今次「反送中大遊行」的發起人民陣,由始至終都說他們的任務是鼓勵民眾上街,且從不以大台自居。這做法我是非常贊同的。西班牙社會學家曼威•柯司特 ( Manuel Castells ) 就曾指出,網絡化的社會運動 ( Networked movement ) 改變了傳統的垂直化、由上而下,即我們所理解的「大台」社運模式。參與者可多對多進行協作、互動。更重要是不需要正式領導人,從而降低被壓迫及威脅的風險。

現今的社運倡議,是主辦者只負責制訂最基本的目標,再由所有參加者各自去發展,透過個人故事、感想去佔領社會的主調。以今次反送中為例,民陣一直只要求大家出來遊行,主調也只有一個,就是要求政府收回條例。而遊行完結後,大家開始在網絡世界 ( 特別是連登 ) 上討論應對方案。例如有人建議去中資銀行提款、去特朗普的Twitter上大量留言。當社會上出現各式各樣的爭取方法,政府要應對也只會落得焦頭爛額、疲於奔命了。

所以,我的建議是:哪管你不同意別人的手法,也請專重對方。要找到同路人本就不容易,那為甚麼要把他變成敵人呢?

百花齊放,才是社交媒體教曉我們的成功法門。

最後順帶一提:執筆時林鄭的Facebook專頁自5月7日之後,至今已超過一個月沒有更新。我想負責管理這個專頁的政府新聞官也明白,現在她無論出甚麼Post,都定必會招來極大量負評,唔出好過出。這點明顯比當日負責管理梁振英專頁的馮煒光高明。

不過,要在Facebook上負評一個人,並不一定要「嬲嬲」你個Post,而係可以「嬲嬲」你張頭像相的。大家還記得,當日梁振英的頭像相試過幾天內被「嬲嬲」了19萬次而被CNN報道,成了國際笑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