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曲終人散。在過去一個多月,無論是黃又好藍又好,相信大家在社交媒體及即時通訊軟件上,都收過很多「文宣」,也許大家收到後,覺得認同的話都會轉發出去,協助推動你認為正確的理念。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文宣」出自何人之手?除了宣傳之外,背後又有沒有其他動機?
上屆區議會選舉,很多參選人特別是本土派,靈活運用了社交媒體作為宣傳渠道。但去到今屆,我發現其實有某些團體已經開始將大數據的概念,配合社交媒體作為收集民意、決定文宣取向,以至推算選舉結果等多個範疇。記得在選舉當日,有本地數據公司根據研究結果,推論若投票人數達選民總數七成的話,非建制派候選人將會得利。那現實結果如何,相信大家早已知悉。
到底大數據在選舉背後如何操盤?我們可回帶到去年初有關數據公司「劍橋分析 ( Cambridge Analytica )」的醜聞。話說該公司在社交媒體用戶不知情下,盜用其個人資料、日常發放的言論,以至其朋友圈等作出分析,宣傳,影響選舉,並將數據售予世界各大政黨。據指特朗普選總統、以至英國脫歐公投,都有其身影在背後。
根據當日對劍橋分析的調查,大數據能為政治候選人提供以下資訊:第一,推論用戶的選舉意欲。第二,更加了解用戶的需要,從而提供更有效、更個人化的宣傳。
至於對Digital marketer來說,更有意義的自然是能夠進行更仔細的市場劃分。眾所周知,簡單如在Facebook落廣告,Facebook提供的「選擇廣告受眾」功能其實都不太精準。而透過大數據,則可利用更多不同的條件、特徵來將市場細分。透過以上種種,將能更有效地與用戶交流,提高他們的選舉意欲。
回到今次區議會選舉,雖然規模遠遠較細,但背後的原理如出一轍。若你有同時留意建制及非建制派的文宣,你很容易會發現建制的文宣往往是衝著對家的宣傳而來。她之所以選擇以此作為反擊的起點,自然是因為她發現某個文宣的流傳及回覆量特別高,故此選擇以相反的角度去為自己宣傳。
雖然來到香港,大家對個人私隱的警覺十分高,要像過去劍橋分析偷取用戶數據十分困難。但事實上,網絡世界上仍然有很多數據能夠成為選舉的指標。舉簡單例子,單是分析傳統新聞的瀏覽量、讚好人數,瞭解哪一類題材的新聞較受歡迎,其實已經可以是某些問題的答案。
當然,數據分析是否能左右整個選舉,當然不可能。就像今次選舉,投票率高達七成一,則哪管對家如何宣傳、配票,甚至出動假新聞,都以撼動主流民意。
圖:SCMP
*以上內容及資料僅屬個別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www.cpjobs.com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