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經濟發展不穩,特別是香港的零售及旅遊業,連帶到不少相關行業都開始擔心未來的發展。筆者還記得每逢遇上經濟下行,I.T.部門必成重災區,就以滙豐為例,早前公佈全球裁員計劃,據知涉及不少I.T.職位,相比於其他部門,I.T.工作更容易被「外判」方式取代。面對愈來愈多的外判和離岸( Outsourcing and Off-shoring )措施,I.T.人應該如何自處,而外判有否窒礙I.T.發展?
外判和離岸的其中一個主要作用是節省成本。早在1962年,前美國總統候選人Ross Perot創辦了EDS,該公司就是主要提供I.T.外判服務。到了90年代,印度的I.T.外判業開始成長,憑著良好的英語能力及與美國的密切聯繫,再加上印度政府大力支持下,印度成為了世界的I.T.外判中心,為美國和歐洲的大公司提供外判服務,及後該國I.T.外判業的服務範圍也從I.T.軟件研發,擴展到I.T.基礎設施管理、傳呼中心以及其他後勤服務(如會計)。中國的外判服務業雖然比印度起步遲,由於低消耗、零污染排放,又可以令愈來愈多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故此受到政府鼓勵及推出很多優惠政策支持。
一般而言,企業選擇外判是為了減省企業成本,並集中精力於核心業務。在經濟全球化下,本港企業不但要面對內部競爭,同時還要面對國際企業競爭,各企業紛紛改革公司結構以維持競爭力,而外判制度能精簡結構,令公司結構扁平化,是企業維持競爭力的有效制度。然而,企業過去在決定外判時,過於注重成本考慮,往往忽略了凡事總有兩面,正如外判下勞資糾紛隨時不減反增,因企業以為可以肆無忌憚地壓榨外判商,但外判商都是生意人,自然盡量將被壓榨的成本轉嫁給員工或供應商。美國波音的787「夢幻客機」投產時,曾經將大量工序外判,以為可以省時省人力,卻演變成一場噩夢,不單嚴重超支,更多次延誤付運,波音之後更要收購不少財困的外判商。另一方面,外判商接棒不成固然頭痕,若外判商太精明,也可能帶來威脅,好像韓國三星過去為不少日本電子產品公司作外判商,因而得到一個寶貴練兵的機會,三星快高長大,成就遠勝昔日的客戶,但自己甚少把工序外判,便是深諳教識徒弟無師父的道理。
總結,外判好與壞並不在乎其決定,而是企業如何將這項決定清晰地對受影響的員工解說,務求得到他們的支持和諒解,否則儘管找到行之有效的外判方案亦可能因失盡員工對企業的信心而影響士氣,再留不住具質素的員工,結果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