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電子書產業自2007年Amazon推出Kindle ( 電子書閱讀器 ) 起蓬勃發展至今已過了10年,當中改變了不少人的閱讀習慣,電子書時代正式展開。
蘋果電腦公司相繼推出智能電話iPhone和平板電腦iPad;隨後Google也加入戰場,以開放式平台Android與各大電腦及通訊設備商合作,推出多款智能電話和平板電腦。配合4G、Wi-Fi無線電訊網絡;以至大體積的內容,包括影視、音樂、動畫等可以透過無線網絡傳輸,加上無限可能的Apps應用軟件,開啟了真正的個人流動平台,大大改變了閱讀的生態,亦顛覆了傳統出版業的營運模式。
話雖如此,數年前有研究報告指出電子書銷量成長乏力,與近幾年電子書相關產業鏈的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減弱有關。根據Author Earnings Report的報告,從硬體裝置來看,電子書閱讀器基本上Kindle一家獨大,在全球佔據65%的份額;電子書銷量亞馬遜佔比更大,達到了74%,隨後是 iBooks,大約10%-12%的份額 ( 其它幾家能數得上份額的為巴諾佔比7%-8%;Kobo大約3%-4%;Google Play Books佔比為1%-2% )。不論蘋果還是其它競爭對手,對亞馬遜的挑戰非常有限。在這種情況下,亞馬遜繼續實現自我突破的動力也略為有些不足。無論軟硬體、內容生態還是分發方式,最近幾年都沒有太大突破。
電子書多年來的發展都以英文為主,而繁體中文電子書市場更一直落後於國際及簡體字市場。在亞馬遜尚未現身之前,台灣及香港以繁體中文為主的出版市場在涉足電子書出版方面實在有限。早前以推出PDF書籍檔案下載作為銷售方式,但用家則要自行將檔案匯到手機或平板裝置中,十分麻煩。
總結,雖然現時Kindle在香港的滲透率不低,在個別網站銷售量過一萬部,但要激活這班讀者的使用量,便要依賴亞馬遜日後多加推廣,才能提升電子閱讀的風氣。